《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至,意味着秋意渐浓,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进入凉爽的秋季。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当天日夜各半分,随后夜愈长日愈短,气温也开始快速下降,即便是尚未入秋的南方地区,也明显感觉到凉凉秋意。
秋分时节,养生不可忽视的4件事,一个不少,都在这里了!
秋分·饮食篇
温润为主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后,气温骤降,干燥的天气,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出现鼻咽干痒、皮肤干燥、干咳少痰以及腹泻问题。
因此,在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燥。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白露的“燥”是“温燥”,而秋分的“燥”是“凉燥”。秋分时节饮食以温润为主,多吃一些清润、温润的食物,如秋梨、萝卜、百合、银耳、藕、苹果、蜂蜜等,可起到润燥的效果,熟食秋梨还可滋养五脏阴气。
此外,秋后的脾胃比较虚弱,每天早晨喝粥,最能养胃。明代李挺云:“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初秋时期不少地区湿热交蒸,以致脾胃虚,抵抗力差,每天早晨喝粥,如甘蔗粥、玉竹粥、黄精粥等,对秋季养生大有裨益。
秋分时节要“少辛增酸”。少吃辛辣食物,以防肺气太盛伤肺,故而少辛增酸,可增强肺脏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侵入伤肺。因此,葱、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要少吃,多吃一些酸性蔬菜和水果。
但也要谨记“秋瓜坏肚”。入秋之后,不管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易损伤脾胃阳气,特别是小孩子,要小心腹泻。
秋分·起居篇
增减衣物
秋分后,天气渐凉,胃肠道也变得敏感起来,若防护不当,很容易引发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本的胃病加重。
秋分后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适当增添衣物,但添衣也不要过多过快,以免影响人体抗寒能力,所谓“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
特别是儿童、老人,体质比较弱,抗寒能力较差,更要注意保暖,早晚应多穿些衣服,避免受凉感冒。
此外,还应注意脚部保暖,尽量不要光脚穿凉鞋,这样容易着凉感冒,甚至引发肠胃不适。晚上用热水泡一会儿脚,舒缓一下身体。
秋分·运动篇
平缓运动
秋高送爽,云卷云舒,正是锻炼的好季节,此时不管是慢跑,还是打太极,多做一些轻缓运动,既能帮助睡眠、预防秋乏,还能提高身体体质,对疾病也有所控制和预防。
当然,运动要适度,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太多,损耗阳气。若出汗太多,可适当补充些盐水。运动后,也不要马上脱衣服,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
老年人外出散步时,更要注意温差,以免受凉。
秋分·饮茶篇
饮茶养生
秋分时节,凉风习习、碧空澄澈、丹桂飘香、蟹肥菊黄,品茶再适宜不过,不仅能排解抑郁情绪,开阔心绪,还能调节人体机能,宣发肺气。
此时,泡上一包山高茶,闻着袅袅茶香,既开阔了心胸,又平缓了三高对身体带来不适之感。
或是泡上一壶匠酸茶,高尿酸、痛风人群喝了,能降低发病风险,普通人喝了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秋分的燥气,最易伤肠胃,不妨泡上一壶安康茶,既可预防便秘、痔疮,又能助睡眠,保护肠胃,缓解“秋乏”的困扰。
秋分时节喝茶,给身体全方面的滋养,由内而外,让身体感到润泽舒适。
秋分时节,养生不可忽视的4件事,衣食起居,都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