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如何科学挨冻艾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这些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深秋#

秋季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锻炼薄衣御寒,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添棉。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老人常常告诫我们:“每餐只吃七成饱,衣服少穿耐点寒”“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坚持冷水洗脸或洗冷水浴也是御寒锻炼的健身方式。秋天气温、水温与人体体温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

从秋天开始冷水洗脸,并按摩鼻部,有助于养肺,老话说:“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或洗冷水浴,可以使身体对冷水的刺激产生适应力。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冬季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大有裨益。

但冷水浴比较适合18~50岁的人群。

“秋冻”也要适度,切记太盲目。

科学理解“秋冻”

所谓“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避免过多出汗。第二层含义是秋季天气干燥,宜养阴,如果穿得太多,易伤阴生燥,对身体不利。

另一方面,秋季气温凉爽,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做好准备。

秋冻”应适度

科学地“秋冻”需要遵循“上薄下厚、层层递进”的穿衣原则,就是下部、足部、腿部要保暖,同时,肚脐、脚、关节这些部位也都是不能露的,以免寒邪凝滞在这些部位,引起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不适。同时,衣服的增加要一层一层地递增,以防汗出伤阳。

气温方面,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在昼夜温差超过8-10℃的时候,也要适当增减衣物。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特殊人群别秋冻

秋冻并不是人人适宜,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比一般人更易受到寒冷的伤害,最好根据气温和身体感觉及时增添衣物。

这些部位冻不得

不冻头

和夏天湿润的风相比,秋风干燥且猛烈,所以秋天出汗时不能像夏天一样,自然吹干,尤其是额头出汗时,更不能见风。

不冻肚

秋天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早晚温差大,早晚10多度,还有凉飕飕的风,中午2、30度,阳光还热辣辣。如果不及时增添衣物,身体最容易着凉的地方之一就是腰腹。

特别是一些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不冻脚

春捂秋冻,秋冻虽好,但是最不能受冻的就是脚了。秋到此时,早晚温差越来越大,脚离心脏最远,如果还继续穿凉鞋,脚不受冻才怪。

在民间也有“寒从底来”、“人老脚先老”的说法。所以脚受凉也就是整个身体。

秋季如何正确养生

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及时添加衣物,适量运动,保持心情的舒畅;

饮食方面,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以芝麻、蜂蜜、银耳、大枣、百合、核桃、白果、山药、藕制品等这类清润的食物润其秋燥;

“秋冻”要适度,切记太盲目,科学的“秋冻”才是“不生杂病”最佳养生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