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攀比心”人人都有,说起“攀比心”,人们常常把这个词当成“贬义词”。虽然有“攀比心”会使人过度自负。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就连词汇也是如此。“攀比心”太多,会成为阻碍,但是适度的“攀比心”却能促进人的发展。
由此可见,攀比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就能让自己的实力更上一层楼。就像是一个喜欢跟别人攀比的孩子,这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闺蜜的女儿,最近也喜欢和别人攀比。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都开始穿高跟凉鞋了,自己的好姐妹们也都争先恐后地要买。总之女生们为了衣服和食物,都是争先恐后,让闺蜜很是头痛。
儿童比较倾向的成因
儿童有一种比较心理,这是一种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对比的心理。这种攀比风气在儿童中流行是有其道理的。
家长们永远都会得到无限的满足
攀比心是儿童的一种心理表现。如果家长正确地引导,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但是家长的某些行为会让他们的“攀比心”与日俱增。如果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没有限度的,那么他们就会满足他们的要求。无论孩子们的攀比心理是否合理,这种纵容与满足都会让他们变得更有竞争意识。
家长们自己也经常会比较
很多父母在聚会的时候,都会说到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最近学习情况。这就是一种比较,另外父母也会在孩子面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做对比。
比如,你看看莉莉,她考了一百,你考了97。孩子们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也会喜欢和别人攀比。
儿童的攀比行为以获取群体认同
另外,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攀比行为也是一种寻求群体认同的心理。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要融入这个圈子,就必须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儿童的攀比行为是与别人同样的,更容易被认可。就像是别的朋友都穿着白色的裙子,孩子就会让自己的父母给她买。
小孩的竞争心理在作祟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竞争意识。小时候,小孩是懵懵懂懂的。当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胜负的观念。所以,他的好胜心也是与日俱增。
所以,在与伙伴们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会为了一些好的东西而努力,从而形成了一种竞争。孩子的好胜心是一种本能,关键是要用什么方法来让自己满意。
过分“攀比心”对儿童的伤害
“攀比”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过分地进行消极的比较,会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消极的比较会对儿童产生很大的影响。
价值观与生活观念的歪曲
孩子们的“攀比心”太强,一定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就会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他们长大后,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多,以至于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这样会在正确的路上越走越远。
消费观念的改变
如果儿童过于较真,会对他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让他们在钱上控制不住自己,不懂得节俭而是挥霍无度。这种行为一旦养成,将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信心不足,自卑
在攀比的过程中,若在没有底线的情况下就会太盲目了。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自卑感,失去信心,会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从而降低社交技巧。
过分极端,有复仇的倾向
看着别人一天比一天强会导致孩子产生嫉妒、仇恨等极端的行为。会有人故意破坏以达到复仇的目的。
儿童“攀比心”的正确引导
孩子的“攀比心”,并不像父母所说的全无益处,为了让自己孩子的“攀比”心理成为积极的导向,家长们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的成长。
挖掘出在竞争中的缘由
要改变孩子的攀比心理,让他们的攀比变成有利的。必须要找出幕后黑手。了解儿童的攀比心理及成因,根据不同的状况“对症下药”。
不随便批判和拒绝
当儿童有了比较的表现,许多家长忽视了其背后的原因。他们会盲目的“贴标签”给自己的孩子,比如在遇到竞争对手的时候,他们会说:“你太自负了”父母这么说,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伤害。这也会对他们的父母产生很大的影响。
引导儿童辨别出正确的竞争关系,避免盲目的竞争
父母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让孩子们能分辨出哪些是对的。积极引导儿童走正确的道路,积极地与人竞争。
适度的满足,而不是老是推辞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一味地排斥与比较,要帮助孩子们辨别。而且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也
会让孩子们有比较的欲望。例如,小孩说:「妈妈,我的铅笔盒破了,我要跟亮亮一样的。」父母对此要判断攀比的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
乾坤说育儿寄言:
“攀比心”是人人都有的,我们要正确处理并加以利用。在面对小孩的攀比心理时,千万别太着急,也别太早下结论。学习辨别是非,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找出“攀比心”的根源,真正做到正确的引导就能轻松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