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20年代的开篇,庚子年春节,一场新冠肺炎让人刻骨铭心。
紧张、悲痛、感动,诸种情绪集中来袭,无数本来陌生的名字和身影注定会让我们铭记终生。
好样的!战“疫”一线的90后
任旭 张晓君
一
如果没有疫情,我们或许一生都不会知道这个名字——甘如意。现在,人们更愿意叫她:“单车女孩”。
一张“临时通行证”,从荆州到武汉,多公里,一段4天3夜的逆行归程,不分昼夜、风雨兼程,原因只有一个:“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当23岁的甘如意出现在武汉市江夏区金口卫生院范湖分院的大门口时,她的同事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封城、封路,多里路啊!她是怎么从家里来到单位的?
老家在湖北省公安县荆州斑竹垱镇杨家码头村的甘如意,在疫情发生、武汉“封城”时,她刚刚回到老家休假过春节。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内心十分焦急:“我们科室只有两个人,疫情这么重,我必须要回去。而且另外一位同事58岁了,他已经连续工作十多天,也能减轻他的压力。”
“现在返回武汉?太危险了!”父母为她捏了一把汗,“距武汉多公里,现在处处交通管制,长途班车也不发了,怎么去?”
“我骑一段少一段,我是医生我有自己的责任。”与父母沟通好后,甘如意电话联系院长开具了返岗证明,并在村里办理了临时通行证。就这样,甘如意开始了4天3夜多公里的“骑车返岗”之路。
经过了骑自行车、步行、再骑共享单车等多种方式,经历了夜间打开手机里的手电筒、导航骑行,也经历了羽绒服被雨水淋得湿透……没有身临其境,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得有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能独自一人逆行而上!
而这样的90后故事,在这个寒冬,却不是个例。
年出生的朱海秀,一名广东医疗队的护士,因为怕父母担心,一直瞒着家人没有告诉他们,自己到了武汉一线。面对镜头,她说:“我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了。”
28岁的王涛下夜班后,脱下厚厚的防护服,摘下手套,用手机拍下了自己双手的样子。
“手上出汗很多,汗水浸久了就会这样,我和同事的手基本上都是这样。”
除夕,笔者单位发布将派人赴武汉一线执行报道任务通知后,从记者到技术人员,从军人到文职人员,从党员到普通群众,大家纷纷报名。
一位90后同事说:“我媳妇曾问我‘以前你挺怂的,为啥这次一定要去?’我觉得,以前只是不想在没必要的事情上逞能,但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刚刚结婚不久的他,把父母送回老家,就返回工作岗位待命。
二
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这场抗“疫”之战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一次战斗,每一次攻坚,都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曾几何时,90后这个词伴随着质疑一路走来。如今,90后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这场战“疫”中的有生力量。
在奔赴一线的身影中,这些90后可能就是平常身边那个不起眼的人。
90后的邓新财是医院医务科的工作人员,他负责每天把氧气瓶运送到各病区并回收空瓶。一个灌装满的氧气钢瓶大约斤重,每天他要穿着隔离服在各隔离病区往返。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搬了近个氧气瓶。“看到患者吸到氧气后能够更舒服一些,我觉得我做的都是值得的。”陈卓摄
在这次很多关于90后的报道中,总会出现一句话,他们是瞒着父母的。
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想让孩子远离危险是天性。
他们都能理解父母,但是他们又都能在理解中做出自己的抉择。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做吧!
95后护士李慧,在医院征集志愿者时,给护理部发了这么一句话:“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请大家也不要告诉我父母。”
在武汉、在全国,一批批90后的身影格外耀眼,本以为稚嫩的翅膀抵挡不住疫情的进攻,但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化身最美白衣天使,驰援武汉,往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位年出生的四川小伙,和朋友出钱筹集25万只口罩,在物流绿色通道下加急医院等机构。小伙子说:“汶川地震时我还小,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碰到疫情,只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一批批年轻的医护工作者,剪断长发、戴上护目镜,他们的脸上和心中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深深印记。
在日常生活中,外出防护好自己,不给别人添乱,居家隔离时,规劝自己的家人科学防疫,及时给家里的老人们科普知识。更多90后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这群90后的精神,也看到90后的担当。
三
每一场战斗都会有牺牲。生命无价,所有失去的生命和健康都值得惋惜。
抗击疫情中,看到平凡的90后的非凡表现,给了我们极大的慰藉和力量。少年强则国强。
医院28岁的护士冉孝容从大年初一起,就战斗在抗疫最前线。胡悦建摄
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寄语年轻人,祝愿他们走过风雨,更好地成长。
首先,健壮的身体是根本。
有一副好身板儿,有一个乐观的精神状态,就拥有战胜疾病和困难的基础和资本。
我们每个人都应更自觉地加强体能锻炼,增强全民体质。当然,在养成锻炼身体习惯的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全社会促进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务必从在人群密集场所戴口罩,从勤洗手、正确洗手,从不随地吐痰、打喷嚏要正确遮掩口鼻等具体细节抓起。
第二,我们需要反思。在疫情面前,很多人曾一时间茫然无措,当看到从院士到医护人员,从人民子弟兵到党政系统工作人员的无畏逆行,关键时刻,他们毫不犹豫地奔赴抗“疫”一线,成为我们最靠谱儿的保护神时,很多年轻人开始反思。而此前,他们的人生目标立在挣大钱,或者当个明星。
这一次,科学家、子弟兵们更直观、更硬核地显示了他们的重要价值和担当。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人们当然更乐于见到青少年们在树立人生价值观时,能更直接地把自己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希望有更多优秀的人才站在我们最需要的星座之中,照亮我们更广袤的天空。
如果总是岁月静好,总能按部就班地工作,每月有相对稳定的收入,还一部分贷款,再花掉剩下的工资,自然是很滋润的人生。可是这次疫情很无情地提示我们,万一环境发生了突变呢?
典型的中国人是有一个“老传统”的——爱攒钱。提倡勤俭持家,既要“能挣钱”,还要“善节俭”。
没有一份保障,把自己暴露在风险的最前端,确实是不理智的。当然,也有一种声音说,即使顶着压力,也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住房,不再漂着;还有人说,还是要立志上大城市工作、生活,尽管压力大,但毕竟工作机会更多、生活保障条件更好等等。这些意见可供参考,无疑都是善意的。
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不间断文明的国度,在发展的历程中,曾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从不曾被打倒、击毁,反而总是愈挫愈强!到了今天,都汇聚成我们民族复兴的坚强足迹。今天,90后一代年轻人的坚强表现,不仅有力地回答了新世纪的中国谁来保卫的问题,更是对所有关心中国者的极大慰藉。
竹子在成长时,深夜里能听到他拔节的声音。如果他有痛觉,或许是会痛的吧。但他,的确在成长。
若把苦难看作是一笔昂贵的学费,即使再难承受,我们也会硬扛下来,只愿它至少能换来年轻一代的茁壮成长。
感谢你们,中国的90后!
来源:军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