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宣化一中退休教师李晓明
张家口市宣化柳川书院成立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年)。光绪二十八年(年),正式更名为宣化府学堂,第二年成为宣化府中学堂。爷爷李城是首届第一班毕业生,可以肯定,他们班是在柳川书院原址读书、毕业的。
随着“废科举、兴新学”的推广,任课教师明显缺少,就在毕业后,爷爷听从分配,在当年暑假后留校做了英文教师。当时有国文、数学、英文、公民等课程。
爷爷在解放前就去世了,我这个长孙也从未见过,只是从几张留下的照片中想象爷爷的音容笑貌。从父亲口中得知,爷爷后来离开宣化,回到村里接替太爷爷的教学工作,一直担任小学校长。奶奶说,父亲打小经常跟着爷爷去校,自然对一些古文背诵有印象。一次爷爷考他的弟子,结果一站起来就张口结舌,不料一旁的父亲却大声背诵了出来。惊喜过后,爷爷就让四岁的父亲跟班念书了。
父亲李润科年毕业于察哈尔省立中学校(即宣化一中)初中44班,还在校获得初中年级英文竞赛第二名的好成绩,登载在校刊《宣中半月》头版。父亲留下的大专毕业证上写着:工务总署土木工程专科学校电机工程系,落款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在接待57届返校老校友时,他们说就是解放后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父亲后来辗转回母校教高中数学,可以说是自学成才。他当时教授的课本是范氏大代数,因教学出色,很受学生欢迎,当年的学生都习惯称父亲“大代李”。
父亲每天下班都夹着一摞作业本走回家,一双布鞋,一身中山装。所不同的是下雨天,父亲会用塑料布把作业本包上,全然不顾自己是否被淋湿。很多时候我在睡梦中醒来,还能看到父亲站在两节摞起的红柜前批改作业,那红柜是母亲当年的结婚陪嫁,摞起来就成了父亲的“书桌”。由于住房面积太小,那时我家连个书桌也没有。父亲对教学工作历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一良好作风深深影响了我们兄妹四人(我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是大、中学校的教师)。
恢复高考后,平民子弟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了。可面临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短缺,这就出现了以下景象:和平街我家的两间小西房里,来访者、求教者络绎不绝。有时正吃饭呢,一见来人求教,父亲立刻放下碗筷给来者辅导。当年的特点是,求教者年龄不等,一般是20岁左右的,还有30多岁的,从事什么职业的都有,而且大部分不认识。父亲不但辅导数学,就是物理、化学、英语也有所涉猎。当然了,一律是义务辅导。
我是年考入宣化一中并编入尖子班的,学习是努力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刚刚读完初二年级,就中断学业,汇入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从离校到年重返母校,整整十一个年头过去了。开始拼命地补文化后,也算有了合格学历,有了当教师的资格。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做出了一定成绩,并获得一些荣誉。除教学任务外,还多次参加红色研学活动,如年“风雨历程90年,黄河东西两岸行”的延安之行,在黄河壶口瀑布前,带领师生高唱黄河大合唱;年的“甲午祭名校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在塘沽炮台遗址旁,回响着营员们的铮铮誓言。年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80周年纪念日,我们和林枫、郭明秋的女儿林耿耿大姐在北京相会。古稀之年的林姐站立一个多小时,动情地为大家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中间还提起我牺牲在抗日战场的姑姑,至今仍遗骨难寻!此话一出,我不禁潸然泪下。
从繁重任务的高三年级退下来后,学校领导的一个筹备会我又留在了母校,那就是准备周年的校庆纪念文集,筹备校史馆。从年9月正式开馆以来,又担起了接待、讲解、管理、更新的任务。白驹过隙,退而不休已经十年了,接待校史馆参观者也有近万人。
我家不仅四代为师,还出了两代女兵。一个是牺牲在抗日战场的姑姑,一个是我的大妹。先说说我的姑姑李润娥,年夏,姑姑自家乡怀来县官厅镇考入察哈尔女二师(即宣化四中)初中部,在校期间有两位同窗好友,一位是同乡高惠如(高瑞贞),一位是涿鹿县的郭明秋(郭桂英)。年暑假,三姐妹以优异成绩一起考入北平高中,郭明秋在女一中,李润娥、高惠如考入师大女附中。
年冬是异常寒冷的,三姐妹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作为学生党员,她们三姐妹在组织这次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面对军警的水龙头、皮鞭、枪托毫不畏惧,好多学生都受伤住院。记得奶奶曾和我说过,姑姑的短发上都结了冰,问她原因她也不细说。
革命斗争中,姑姑进一步认识到那个社会的黑暗,在民族危亡之际,下定决心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走上了抗日第一线。姑姑先到山西太原八路军办事处报到,之后分配到太岳地区任特派员,期间给家中写过一封信,不久就中断了联系。解放后,从姑姑的战友口中特别是郭明秋回忆录中得知,姑姑已在战场上牺牲,时间大约是年,她离开这个世界时,年仅24岁。由于战事紧张,掩埋地点难寻。这无疑成了我家三代人心中的痛。
自年以来,“一二.九”后代组成了联谊会,我们不忘初心,缅怀先烈,每年冬都在北京聚会。值得欣慰的是,我们集体编撰的《唤起全民族的抗战——一二.九运动人物记》一书即将出版,在有关章节中,特别提到了李润娥烈士。
大妹晓微是在70年代初当的基建工程兵,北京部队来人选兵,宣钢只有一个指标。从我家当时情况看,也没抱太大希望,可最后大妹就是应征入伍走了。这与她的特长和执着很有关系。晓微自幼喜欢美术,又是宣钢篮球队的,还是个左撇子。促使部队最后决定要晓微是这样一件事:在关键时刻,她于深夜从机修厂宿舍爬起来,只身登上西去的列车,找到接兵部队大门前。一个女孩子声东击西,趁警卫愣神间,直接就跑进去了。惊动了里边北京接兵的,大妹态度坚定地表达了参军的愿望,一定要为家庭争光、争气。也算是歪打正着吧,部队就喜欢这样的兵。
有件事晓微一提起来就很自豪,她参加了当年的第三届全军运动会、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一共选拔出名女兵,准备在仪仗队前做前导队。她们在北京西郊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艰苦训练,有越野长跑、有训练正步,每天朝五晚九,挥汗如雨。正式开幕时,人组成的方队身穿蓝色连衣裙,脚踏半高跟乳白色凉鞋,手持花束,整齐划一地正步通过主席台,完美地接受了检阅。
党的百岁诞辰之际,写下此文,作为一名老党员,抚今追昔,更为不胜感慨:觉醒年代启红船,神州自此艳阳天。初心未泯绵薄力,老骥伏枥迎盛年!
来源:美丽宣化、宣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