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相信不少小伙伴都读过来自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这句话,这是她写给丈夫荷西为数不多的情话,蕴藏着他们在撒哈拉沙漠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恋。虽然荷西不在了,三毛离开我们也已经接近30年,但是他们的爱情传奇一直在世间流传,三毛的文学作品更是感动、陪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来聊聊三毛,以及她那本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与撒哈拉的缘分,源于美国的一期《国家地理》杂志。有一次,她无意间在上面看到了关于撒哈拉沙漠的照片,竟然勾起了她前世回忆般的乡愁,热爱流浪的她觉得那里就是她此生的归宿。于是,三毛决定到撒哈拉沙漠生活。支持三毛这个疯狂决定的人,除了她的父亲,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荷西。荷西甚至在三毛动身去撒哈拉之前,便提前在那边的磷矿公司找到了工作,并先她一步过去租好了房子,打点好一切。年,在西班牙属地撒哈拉沙漠的阿雍小镇,三毛跟荷西结婚了。适应了艰苦简陋的沙漠生活后,三毛重拾纸笔,写下了定居沙漠后的第一篇文章《沙漠中的饭店》。自此,三毛陆陆续续用笔尖描述了一系列以沙漠当地人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这些文章从遥远的撒哈拉寄回台湾,在报刊上发表,人们争相传阅。年5月,三毛在撒哈拉创作的十多篇散文结集出版了,这便是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出版至今,已过去40多年了,至今余热不减。它在华语世界掀起了“三毛热”,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撒哈拉之梦,它也被誉为流浪文学的经典之作。三毛的文字直白、清爽、朴实、灵动,不作太多的粉饰,没有生硬的哲思,直接自然地展现沙漠生活的原貌与趣味。读这本书,就好像听朋友讲述动人的生活经历,让人如临其境。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那个自由不羁、热爱生活、不为艰辛所困的三毛。《沙漠中的饭店》一文中,三毛描述了西班牙丈夫荷西吃中国菜的趣事,两人虽然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但是这并没有成为他们生活的障碍,相反,他们在打闹逗趣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让无聊单调的日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结婚记》一文则将三毛直率、潇洒、特立独行的个性表露无遗。结婚当天,荷西送给三毛一个骆驼的头骨,三毛非但不生气,反而很开心;结婚是大事,三毛随便套上一件旧的蓝布长裙,在帽子边插上香菜,套上凉鞋,就和荷西冒着风沙,步行到法院去举办结婚仪式了。在《白手起家》中,三毛把从垃圾堆捡回来的汽车外胎清洗干净,铺上褥子,做成坐垫;她使用当地一种褐色的染剂,把书架油成深木色;在深色的大水瓶里插上怒放的野地荆棘;在捡来的汽水瓶上画上印地安风格的图案和色彩……就这样,三毛把四面透风、粗陋不堪的房子布置得整洁、明丽,充满艺术气息,被外国记者称赞为“最美丽的沙漠家庭”。当一个人真的热爱生活时,再贫穷再乏味的生活也能过得有声有色、富有诗意,三毛便是这样一个人。她有一颗向善向美、玲珑剔透之心,可以随时在凡尘俗世里自由进出。当她诗意的种子散落在平淡的日子里,就能让时光开出明艳的花儿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