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王立芳)众多考研学子翘首以盼的年研究生复试方案终于落地。4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并对复试工作作出要求。
资料图CNSPHOTO供图
此前,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曾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扩招专业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倾斜,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研究生扩招,能否在国家分数线的划定上有所体现呢?
中国商报记者发现,与年相比,学术学位的13个学科门类分数线(针对A类考生)中,哲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四门分数线上涨;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七门分数线下降;文学、管理学保持不变。其中,艺术学分数线提高最多,涨了七分;工学下降最多,降了六分。此外,医学的分数线也降低了五分。
而在专业学位的各类专业中,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等扩招倾斜的专业分数线均比去年降低了五分。
考生的初试成绩满足国家分数线要求,则意味着有可能进入复试名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各招生单位的复试日期均有延迟,复试方式也一直未明朗。在特殊情况下,研究生复试该如何进行?
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各招生单位要因地因校制宜,自主确定复试办法。复试时间由各招生单位统筹考虑当地疫情形势、应急响应级别以及复试工作量等,按照分区分级、精准防控、错时错峰、防止聚集的要求,综合研判自主确定。复试启动时间原则上不早于4月30日。
复试方式是在确保公平和可操作的前提下,由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可以采取现场复试、网络远程复试、异地现场复试以及委托其他高校复试等多元方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由招生单位自主决定复试方式以及采取多元复试方式的举措,符合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研究生复试是研究生招生的重要环节,落实招生单位的招生自主权,由招生单位结合初试成绩,进一步考察学生的学术潜能、专业兴趣、综合素养,可防止‘应试考研’,从而提高研究生生源素质。”熊丙奇说。
记者了解到,不少考生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组织研究生复试,尤其是网络远程复试,该如何保障公平公正?
教育部给出的答案是,加强试前试中试后监管。其中,试前,积极采取“两识别”(人脸识别、人证识别)和“四对比”(对比报考库、学籍学历库、人口信息库、考生考试诚信档案库)措施,加强考生身份审查核验;试中,运用“一平台”(招生单位统一复试平台)和“三随机”(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的工作机制,严格复试过程管理,而且招生单位认为有必要时,可对相关考生再次复试;入学后三个月内,招生单位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
针对这一问题,熊丙奇认为,招生单位进行复试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这相对于标准化考试来说,只要能做到严格程序,周密设计考察环节,如随机抽面试考官、随机抽面试次序或题目等,是很难弄虚作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