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就很懂事!母子感情很好,每天都是又亲又抱,两个人相安无事,感情很好,让站在一边的父亲都羡慕不已,一家人其乐融融。但随着他们的成长,许多家长都在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还是个孩子呢!”父母原本以为,只有在孩子少年时期,才会有叛逆的情况出现,但亲身经历过小孩的叛逆,母亲就知道“叛逆”两个字的厉害。夏天的时候,孩子会穿上羽绒服,冬天的时候,会穿上凉鞋。很多父母都想好好研究一下:这孩子为什么总是和我作对?
01
反叛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1)2-3岁,是最早的叛逆期,被称为“恐怖的两年”。明明是个摇摇晃晃的孩子,却坚定地说出了“不不不”两个字。若是言语上无法震慑住一个成年人,那就只能呜呜咽咽,哭天喊地,大吵大闹。在此阶段,儿童的独立意识已初露雏形,他们已有了对外界的探究欲望,并对“自我”和“需求”有了基本的认识。
(2)6-7岁,是二次反叛时期,又被称为“七、八岁惹人厌”,这句话一点都没错。这个年纪的孩子,不但话多,而且讲道理也多,你说一句,他们就会说十句,而且每一句都是对的,让我们有一种被卡在喉咙里的感觉。
“在打游戏之前,把功课做完!”
“上课一天都累成这样了,还能不能好好休息一下了?”
不过这时候,你得说:“你休息一会儿!好好缓缓,然后再做作业。”
那么,他一定会说,反正都是要做的,早点做,省得麻烦。
但有的时候,她什么都没说,只是“哼”了一声,然后嘟着嘴,跺跺脚,然后流着泪,这让父母如何抵挡?
此时,儿童的逻辑性越来越强,他们想要更多的自主,“我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父母选择好的,可是我长大了,请让我做决定!”因此他们会与我们唱反调,争论,甚至抗争。
02
从10岁开始,到成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期。
女孩大约在10岁,男孩大约在12岁。这段时间,称为“生理上的断奶”,也就是我们的很多想法和行为,都会被孩子所排斥。所以用一碰就着的暴躁脾气、口无遮拦的顶嘴、无礼粗鲁的举动等,来向家长挑衅,宣告自己的霸权。甚至,还有人选择了伤害自己。
“每一个青少年,如果不听从家长的劝告,他们这么做,仅仅是因为要完成一项他们要做的事情:摆脱对父母和重要亲人的依赖,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自己,在18岁的时候,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我”。“反叛”的实质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剧烈释放,是一种冲破“原我”,成就“新我”,是一种儿童成长的阶段。但父母并不喜欢这样的行为,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行为,所以父母用“叛逆”这个词来形容孩子,也是很常见的。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后生可畏”。小孩子和成年人作对,无非就是为了争取自己的选择权,以此来展示自己的进步,告诉所有人,我可以去探索我的生活。
03
如何对待儿童的反叛
1.对“叛逆”和“不听话”的孩子发自内心地有了一种感悟。正面地了解儿童不服从,“不服从您的命令”仅仅是由于他心中已有“话”。他要去洗手间,却被母亲抢在前面,哭喊着:我要自己去试一试;他会把“写作业”与“休息”的先后次序弄得杂乱无章:我不需要你;他对你的喋喋不休置若罔闻,一句话也不说,只留下一扇紧闭的大门:告诉你多少次了,讨厌。我不愿意听到第二次!首先要明白,“不是我不听,而是我要听我自己的。”
2.在这种时候,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沉默。当孩子的逆反心理开始发作的时候,作为父母,他们只能保持沉默,任由孩子的情绪泛滥。父母可能会生气,可能会和孩子针锋相对,但最后“残局”还是会由他们两个人来清理,最后的损失也会由他们两个人来承担。还是各自后退一步,这样两个人都能回到安稳的对话环境中。
3.要想让孩子不叛逆,就需要每天的努力。
在每个反叛的背后,实际上都隐藏着一个非常正面的需要,而你能够发现这个需要,从而去尊重、去了解、去处理那些不那么“优雅”的表现。一些六年级以上的学生,被家长们发现,他们开始刷手机视频。如果父母还在喋喋不休地说:“你到底要不要把电话放下来?”“你怎么还在玩手机,是不是新买的书都不看了?”这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引起他们的厌恶和不屑,激发他们的叛逆情绪。
所以,父母在吃饭的时候,跟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不去看自己最爱的书,而是去玩手机看视频?小孩的答案是:我目前最爱看的那些书,都是要静下心来慢慢看的,但因为时间太短,又太琐碎,所以只能看一些短视频。家长们也都很理解,现在已经六年级了,学校里的课程和作业,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了,学生们在课余的时候,都会和朋友们一起打篮球,这是必须的,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强健,而且还能用汗水来冲淡心中的郁闷,这是无法避免的。
要在一天之内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看书,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小孩的做法就是正确的,但是在明白了理由之后,就不应该责备小孩是错误的。“我明白了,你要好好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中午吃饭之前,我也在一边等着吃面,一边看了一段视频,才发现刷视频居然这么好笑。那么,我们就在这个星期里,挑一个适当的时机,把这本书看一遍,以后再挑选书籍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轻松、比较有意思的书籍,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疑惑。”
适时地给孩子一些权力,以帮助他们长大成人之前有点独立性。给他足够的权力,是对他的尊重,也是给他“经历”,让他自己做决定,让他在某些事上“自己能控制”,也是可以的。不重要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决定吧。对那些该做却不愿去做的事,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大家共同讨论,让儿童有发言权,避免“一言堂”。毕竟,这是他们的未来。在什么气候下,要穿什么衣服,要穿多少衣服,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谁能代替他去感受他喜欢吃的,不喜欢吃的,吃到什么时候才能饱?
打耳洞,染头发,穿破洞裤子,难道这就是罪过?
总结
为人父母,还真是不容易。还有一句话,叫作“照顾一个叛逆的孩子,远比照顾一个叛逆的父母要好”。他们的生活很谨慎,连房门都不会发出太大的声音,说什么话都要斟酌再三,问什么话都要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说,免得得罪了孩子。管多了,就会叛逆,管少了,就会走错路,做个孩子,真不容易!既然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难处,那就不要再抱怨了,一家人,就应该齐心协力,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