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衬衣,普通的牛仔裙,红色的凉鞋,眉清目秀,皮肤白皙清透,同济校园里,刚刚给学生上完一节专业课的副教授庄晓莹,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如果不详细介绍,你大概是不能把土木二字和这个女生联系起来的。
前些天,在两年一度的德国洪堡基金会获奖名单中涌现出了这样一位人物,庄晓莹获得了来自基金会万欧元的研究资金资助,该奖项面向全球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获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和资金情况来建立实验室和组建研究团队,作为年以来第一位工程领域的获奖者,她倍感荣幸。将脑海中的工程蓝图变成现实,她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庄晓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父女却非常有远见,穷且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庄晓莹的人生信仰之一。那时候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很大,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可以挽救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命运。她的父母就是怀着这样的思想鼓励庄晓莹去读书,去知识的象牙塔顶尖看看广阔的世界。
在小学期间,庄晓莹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读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每天奔走在田野间,和小伙伴们嬉戏打闹是她最大的快乐,据父母描述,她的性格非常像男孩子,别的女孩每天放学都是布娃娃,她每天放学最喜欢捣鼓男孩子的玩具,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家里的玩具总是被她不断改装,拆卸,重组。欣赏男孩子之间富有逻辑性的谈话,算起数学题来总是比别人快。贪玩爱自由的性格导致她的文化课成绩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是她的父母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把读书这条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够看见光明。
升到初中后,一开始,她的成绩毫无起色,甚至在不喜欢的学科,如历史和地理上常常让她头痛不已,但这一状况在初三的时候得到了好转,同学们都说那一年的她好像茅塞顿开,瞬间开挂,开始努力学习,追赶班上其他优秀的同学,虽然对理科方面的偏爱让她的成绩起起伏伏,但天资聪颖加上付出百分之百的汗水让她很快名列前茅,中考时她也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去心仪的高中。
在高中分科后,她才真正的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弯道超车时刻,她回忆道,在那时,才觉得自己的人生真正闪烁光芒,三年的努力过后,对理科的热爱让她踏入了我国有名的学府同济大学,专业选择上,她想了很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发展变化很快,杨浦大桥的建设,陆家嘴那几幢摩天大厦,遍地的万丈高楼,都让她暗自下定决心,要让一幢幢高楼见证上海的成长,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踏上了土木工程的学习道路,能为家乡做点事,在她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现实却狠狠地给了她一巴掌,土木工程这个学科本身的知识点很多,学起来是复杂而艰辛的,班里的女生少之又少,学习的过程中,她和其他同学一样,面对晦涩难懂的知识,无数个深夜都见证了她的努力,不会的题就反复研究,不懂的点就请教老师,不了解的相关知识就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那一段时间的她,好像除了迎难而上也没有别的选择,一个学期过后,班里其他两名女生转读其他专业,她却攻克难关,越学越觉得得心应手了。
一转眼间来到大四,善于观察的她发现中国基础设施基本上发展完备,速度之快让她一时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发挥的余地,这也是她第一次对前途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于是她决定攻读硕士学位,她相信,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定可以帮助她摆脱现状,跨向更明亮的远方。庄晓莹在此期间,除了不断提高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理解之外,还向硕士导师朱合华不断请教,本着对这个领域前景的困惑,她发出了自己的疑问,导师的回答无异于一颗定心丸:中国的土木工程看似发展非常快,但是有很多方面是值得你们这些后浪去深入挖掘的,不断开拓创新,在保证安全等其他情况的同时,表达自己在建筑上的理解,这才是你攻读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意义,改变当下和远瞻未来是一样重要的。受到鼓舞的她开始了研究,在这期间,她将自己在数学中学到的方法应用于土木工程中,这很好地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是该领域的一个创新性突破,这也为她后十年的研究奠定了巨大的基础。
硕士毕业后,她获得了英国的全奖支持,在杜伦大学深造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其实,在当时的国际上,对她争抢的并不只是一个国家,许多著名公司对她发出职位邀请,开出优厚报酬,甚至一千三百万的奖金也没能挽留她回国的决心。她想到帮助祖国更多热爱土木,更多在土木行业有理想的学生,这也是支撑她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动力。
工科学者在人们的印象里总是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而她看起来亲和无比,举止谈吐之间有些知识女性特有的魅力,处事妥帖,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讲话轻柔,带着一些南方口音,提到专业性的知识,她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出色的英语也为她走向国际提供了一个平台,本科期间她顺利通过各种英语考试,口译对她来说也变得简单起来,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知识,她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报刊,外国学者采访时,镜头前的她落落大方,用着流利的英文回答着一系列的问题。除了深入的研究,她还在许多平台发表自己的论文,表达独到的见解,慢慢地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英国拿到博士学位后,很多人以为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渥的生活会让她很心动,但是庄晓莹却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回到同济大学继续教书育人。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本身有着很强的特殊性,涉及到很多的数据情况,学习起来枯燥无聊,在她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她想办法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视听语言,学生们听了很开心,她也因为自己的教学有效果而高兴。
在当今这个时代下,出国留学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很多中国人都在本科学习后选择继续深造,对于他们来说,国外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设备更加先进,教育环境更加优渥,进修完后留在国外工作也是很多人的选择,庄晓莹选择与别人不一样的人生,她曾说过,积极进取是一种人生态度,安于现状就会目光短浅,回国教书育人,是为国家的未来做打算,也是自己为这个国家真正出一份力的表现,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处于争夺人才的阶段,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在大风大浪中临危不惧,认真搞好科研,储备科研力量,才能真正化险为夷,在历史之中彰显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