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样的 https://m.39.net/disease/a_6614068.html在我们塘汇老镇隆兴桥西桥堍有一爿不起眼的鞋匠舖,说他不起眼因为是一间用排门板作为店门面的老式平房,店面朝北,面积只有十来个平方,每天清晨店门板准时拔开开始做生意。这爿鞋匠舖的主人就叫陆根生,说起了陆根生我们塘汇乡(现已更名为塘汇街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父亲叫陆三观,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以做鞋、修鞋为业来养家糊口,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鞋子三官”。陆根生在家中排行老大,从小就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小学没有毕业14岁那年就跟父亲学艺,也算是子承父业,由于从小就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勤学苦练,鞋匠技艺日益精湛,比他的父亲更胜一筹,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因此他也有一个雅号叫“鞋子根生”,当时主要修理套鞋、黄球鞋、难有几双皮鞋,还有就是“上鞋子”(即把鞋帮缝到鞋底上),当时正是“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再三年”的时代,经他修过的鞋子焕然一新,且收费公道,因此修理生意应接不暇。“上鞋子”可是他的拿手好戏,无论是蚌壳棉鞋,还是松紧鞋、北京鞋,还是女同胞们穿的搭攀鞋他都会,过去的鞋底都是用旧布头一针一线纳起来的,要把这鞋帮缝到这种鞋底上真是一门技术活,不比缝在橡塑制品的鞋底上那么容易。以前像我们农村,结婚日期都选在春节,而新娘子要穿大红灯蕊绒或大红绸縀绣花的搭攀鞋,新郎官难得几位穿皮鞋,大多数穿黑色鞋面布做成的圆口鞋,这些鞋子基本上都出自陆根生之手,再加上冬季也是添新鞋子的季节,所以每当年关临近,“上鞋子”生意十分繁忙,夜夜做到深夜,没有一个囫囵觉来睏,但是还是忙不过来。我记得我们队里有一位姑娘明天要出嫁了,但是她那双大红灯蕊绒搭攀鞋还是没有做好,一直到结婚当天清早才去取来,总算赶上出嫁派用场,大家都说“临时上轿穿耳朵”。像我们这里冬天穿蚌壳棉鞋的较多,这种棉鞋纯手工做成,不比棉皮鞋,它穿着舒适,保暖透气,即使你有一双棉皮鞋也要做一双蚌壳棉鞋备用。陆根生说这种蚌壳棉鞋十分难上,看一双棉鞋上得好不好,主要看鞋鼻梁(即两片鞋帮缝合处)挺不挺,棉鞋上好后用板刷稍微蘸点水把鞋帮刷一下,增加鞋帮韧性,再用鞋楦头楦一下,这棉鞋就定型了,如果鞋鼻梁笔挺,鞋帮笔笃,那么这双棉鞋就算是做成功了。不单是棉鞋,其他各种新鞋子都要用鞋楦头楦过的,楦鞋子也是一门技术活,用他们行话来说是“三分靠上,七分靠楦”,鞋子楦得不紧,鞋帮不挺括不美观,如果楦得过紧了,鞋帮开裂了,这就功亏一篑了,他说他也曾楦坍过几个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上开始流行塑料制品的凉鞋和拖鞋,对于他又多了一门生意,经他修理过的凉鞋和拖鞋修旧如新。我也曾仔细观察过他修凉鞋的全过程,他先生一只煤炉,在炉子上放二块烙铁,(他说这两块烙铁是塘汇铁店祥荣师傅帮助做的)另外准备好要修的凉鞋洗干净、凉干,再找一块和凉鞋同颜色塑料片备用,要特别注意那块烙铁的火候,如果烙铁温度过高塑料要烧焦,如果铬铁温度过低塑料起不到粘合作用,待到火候,只见他把那块烙铁放到凉鞋上,再迅速把那片塑料放到烙铁上面,只听见“嗤”的一声,铬铁处冒出了一缕刺鼻的青烟,随后把烙铁抽出,再用一块小的钢化玻璃在修补处用力熨烫,只见他得心应手一气呵成,一会儿这凉鞋就修好了。时间到了年恰逢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我们塘汇乡开办了“塘汇制鞋厂”,特邀陆根生为技术指导,在他的帮教下,制鞋厂的产品丰富、款式多样,生意红火。他利用休息时间,还会回到自己的修鞋舖去劳作。在年他光荣退休,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他为人厚道,也喜欢开玩笑,由于长期座在矮凳上劳作,其劳动强度是可想而知的,还没有到60岁背已驼了,人家都开玩笑地叫他“陆驼”(骆驼的谐音),他也不会在意,“嘿嘿”笑两声,算是回应,再看他那饱经风霜的的双手,由于长期用力揑针线十个手指都变形了,尤其是两个大拇指又扁又大,可见挣钱是那么的不容易,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子承父业,而另谋发展,且事业有成,所以他的祖业也就没有家人来传承。在年为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塘汇老镇全部拆迁,他也搬进了塘汇新禾家苑社区,他也是不肯闲着的人,在家中也摆了个“鞋子摊头”,不管是老客户还是新客户都会慕名而来。一次我为孩子修一双跑鞋到他那里去,他一看是“李宁牌”,就说这双鞋子是老价钿哦!(意思很贵)。现在到我这里来修的大都数价格在元以上,有得甚至超出元的品牌鞋。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无法比了,过去黄跑球是作为进城或走亲戚穿的,所以破了还要修一下,农村都是泥路穿套鞋的人多修套鞋的自然也多,修皮鞋的较少,因为穿的人少。现在黄球鞋作为劳动用鞋,穿破了就再买一双,不会再来修。农村道路普遍硬化公交车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各种轿车已经开进寻常百姓家,人们穿套鞋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修套鞋的生意几乎没有了,现在流行穿跑鞋,修跑鞋的生意倒蛮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品牌鞋如“李宁”、“耐克”等。“上鞋子”的生意还可以,毕竟只有我会做。我们谈的很多,他的一番话无不让我感慨万千。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从一个不起眼的修鞋行业,足以看出生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迅速提高,无论在老百姓的穿着方面,还是在新农村道路建设方面都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图:最后的鞋匠陆根生“鞋子根生”现已81岁高龄了,于前年正式“解甲归田”,过起了“隐居”生活,每天上午在茶馆泡一壶养生茶,下午在社区公园溜达溜达,回到家里子孙绕膝,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因此他也成了我们塘汇镇上最后的鞋匠。年3月28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