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人民网的一则新闻上了热搜:
江西南昌的黄先生发现刚出生4天的宝宝头皮上有个小疙瘩,刚开始以为是头皮就没有重视起来。
直到4天后,突然发现它竟会动,于是黄先生一家医院检查。
医生的诊断让黄先生一家恐慌不已,没想这个虫子竟然这么可怕!
而这个虫子就是「臭名远播」的——
蜱虫
01
夏季不可忽视的
户外杀手
蜱虫主要出没在草丛、树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或寄宿于猫、狗等等动物皮毛内。每年4到10月是它活跃期,因此夏季常常发生蜱虫咬人事件。
蜱虫对动物的体味比较敏感,相对于成人,喜欢去树林、草丛玩耍的孩子们,更容易成为蜱虫的目标。
网上随手一搜,孩子被蜱虫伤害的新闻事件接连发生。
大连四岁男童嘉嘉,和爸妈去野外游玩,不料蜱虫钻进了他的后脑勺,紧紧的吸附进头皮里,纹丝不动。
医院,才把它完整取出。
蜱虫体型很小,小的只有2~3毫米,很难被人发现。
江苏一名3岁女宝,右边耳朵被一只蜱虫钻进,被发现时都已经产!卵!了!
但蜱虫吸血之后体型会增大数倍。
最恶劣的一次,是在年,河南发生蜱虫害,共有人被咬伤,其中死亡人数达18人。
被蜱虫咬伤后,多数人没有痛感,可能只是局部的红肿、烧灼感、水炮。
有的人被咬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但一般会被误以为是感冒,从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只有极个别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种虫子钻进人皮肤里吸血的时候,它的唾液会同时将毒素(携带很多病原体)注入到人体内,引起「蜱瘫痪症」。
英国一43岁女子,在自家花园里被一只虫子叮咬,随后接连出现面部瘫痪、脸部下垂、剧烈头痛、视力模糊,语言能力障碍。
七个月后她丧失了语言能力,后经过三年的治疗研究,她被确诊为莱姆病,而罪魁祸首就是——蜱虫。
查了相关资料后小编发现,蜱虫真的太脏了!!
它能携带传播31种细菌性、32种原虫性疾病及83种病毒性疾病。
下面这张表格全是因蜱虫叮咬引发的疾病,且危害性极强!
02
发现蜱虫,千万别硬拽
小小蜱虫竟有如此大的杀伤力,难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看到这里,想必有人会问,万一被叮咬后,可以直接拍死或者拔掉吗?
千万别!
蜱虫钻进皮肤里吸血,这时候拍打会适得其反。因为它受到刺激会往体内钻,进一步分泌出更多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而且,蜱虫的头部有倒钩。如果生拉硬拽,蜱虫的头部或残肢体残留在体内,会引发发炎甚至感染。
除此,也不要捏爆或者用火刺激它。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1.在叮咬部位涂上一层厚厚的甘油,让蜱虫窒息,然后自己松口。
2.使用镊子夹住蜱虫的头部,也就是在靠近皮肤表面处抓住蜱虫。
3.使用均匀的力度垂直向上拔出,千万不要手抖和旋转,以免搅动蜱虫。
4.取出蜱虫后,记得用碘伏给伤口消毒。
5.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拔出来的蜱虫,以免被感染。正确做法是火烧死,或者用瓶子密封,万一伤口恶化,也能作为医生处理的参考。
真实示范如下图:
为了保证操作正确,被蜱虫叮咬后最好不要自己处理,医院交给医生处理。
另外,被蜱虫叮咬后的一个月内,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高烧或前面提到的被叮咬后的一系列症状,一旦发现,及时就医。
03
夏日带娃外出玩耍
5点防护要做好
1.尽量不去植物茂密的地方
很多蚊虫都喜欢植物茂密的地方,蜱虫也不例外,它们的活动区域一般都在长草的地方。
所以,尽量不要让孩子去草丛、树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实在要去,记得做好防护,且不要长时间逗留。
2.全身武装
如果要去植物茂密的地方,建议穿长袖长裤,露趾的凉鞋也不要穿。通过少露皮肤这种方式,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效果。
3.涂抹驱虫产品
根据美国儿童协会和美国环保署的意见,两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避蚊胺(DEET),三岁以上的孩子,还可以选择柠檬桉油。
如果去野外露营,也可以在背包、帐篷等用品上喷洒一些。
4.及时检查+清洁
前文提到,被蜱虫叮咬后部分症状和感冒很像,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所以,及时发现,趁早处理是关键!
蜱虫喜欢叮咬有毛发、或皮肤脆弱、隐蔽的地方。孩子如果去了植物茂密的地方,家长要重点检查孩子的腋下、肘窝、耳朵里外、肚脐周围等隐蔽部位,查看是否有黑色或棕色的小点或者肿包。
另外,别忘了动物也是它的寄生目标。如果出门带了宠物,回家后也要给宠物做个全身检查,以免传染给孩子。
任何一种疾病,预防都大于治疗。孩子健康无小事,安全意识不容忽视。夏季蚊虫活跃,草丛之类的是非地,尽量少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