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造就人”古来有之。而我却是命运的大网中那条幸运的漏网之鱼。我没有出生在书香门第,父母也不是知识分子,但我从小却爱上了读书。
一、读书,让我拥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时我看的最多的是现在很稀罕的的小人书,那是我启蒙读书的宝贝。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整个村子里有小人书的人不多,但不管谁家有,我总是想法设法借来看。
印象最深的是《鸡毛信》,《岳飞出世》,《黄天荡》等。为了看到更多的课外书,特别是小人书,我一放学就去山上挖药材换钱买书。
有一年“六一儿童节”,我拿着积攒了很久的5角钱去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书。
等我急匆匆去了那里才发现,书店门口已经围得水泄不通,我怎么挤也挤不进去。
当我在一个邻居大哥帮助下买到书并“杀出重围”时才发现,自己的一只凉鞋不知道什么时候挤掉了,那是不久前妈妈奖励我才给我买的新凉鞋。
我找了半天,急得满头大汗,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没有办法我只好一只脚穿着鞋,另一只光着脚丫往回走。
我知道丢了鞋子回家一定会被父母狠狠训斥,甚至可能会挨一顿打,但买到了自己心爱的小人书,我还是一路都欢欣雀跃。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手里紧紧握着小人书,光着脚丫走在泥土路上的小女孩,一直成为我青葱岁月里最美好的回忆。
当别的小朋友在缠着父母买好吃的零食时,我孤独的在书店的橱窗外徘徊;当别的小朋友快乐玩耍时,我一个人躲在角落,喜滋滋的看小人书或者杂志。
读书让我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作文也经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读给大家听。小学毕业时我经过层层选拔,以作文满分的好成绩考入了某重点中学初中部,在那里,渴求读书的我如鱼得水,如鸿鹄翱翔蓝天,我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我终于可以有很多的书可以读了,那时在我心里,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自豪了。因为读书,我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好的学习条件。
二、读书,让我对学生的教育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工作之后,闲暇时间少了。但我并没有丢掉看书的习惯。
为了管理好班里的学生,我不断阅读教育名家的书籍和观看与教育有关的电影,比如《陶行知文集》,《爱的教育》,《放牛班的春天》,《乡村女教师》等,我受益匪浅。
离中考还有2个来月时,我发现班里一个男生的家长,每次开家长会都不见他家长的影子,给他打电话,也总是吱吱呜呜。我就去了这个同学生家里,聊了没几句,他的妈妈就开始默默流泪。
原来这个男生嫌弃父母开三轮车来学校会丢他的面子。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初三还这么不懂事。我一时火冒三丈,很想立刻回到学校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批评他一顿。
在回校的路上我思考怎么教育这个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
空洞的说教不如行动。我要抓住这个做思想教育的契机,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我开始